8月12日,安顺市普定县马官镇中山村的田间地头,支瑶坐在一辆“小火车”上穿梭,不一会儿,一箱箱鲜嫩的黄瓜就将小火车装满。这个皮肤黝黑的青年,4年前还是一名大学毕业后走上讲台的教师,如今他从教室来到田间,不仅闯出了自己的事业,更带动200余名村民实现就业。
眼下正是黄瓜采收旺季,连片的翠绿藤蔓间,饱满的黄瓜挂满枝头。村民们穿梭其中,熟练地采摘、装筐。基地里,近600米长的运输轨道上,载满黄瓜的“小火车”来回奔忙,将新鲜果蔬运往称重、打包的大棚,一派忙碌景象。
支瑶坐在小火车上运输黄瓜
“这是6月种下的,40天就能采收,能一直持续到10月。”支瑶向记者介绍,他们种植的黄瓜上百亩,每亩产量1.7万斤,总产量预计170万斤,其中精品果每斤约1.3元,普通果每斤约0.8元。
今年29岁的支瑶,2020年从遵义师范学院物理学专业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教师。
“原本就想踏踏实实当老师。”他说,但回乡时看到村里土地闲置、年轻人多外出打工,空荡荡的村子让他心里不是滋味,于是萌生了回乡种地的念头。2021年10月,他辞去教师工作,流转了村里200余亩土地,一头扎进了种植业。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资金是第一个“拦路虎”,他投光了大学期间兼职攒下的积蓄,仍然杯水车薪,后来通过银行贷款才凑齐启动资金。
比资金更难的是销路。他流转的200亩土地上,种着草莓、生姜、黄瓜等果蔬,成熟后却面临卖给谁的难题。“看着一些蔬菜采收后卖不出去,特别心疼。”支瑶说。
为打开销路,他尝试找网络达人直播带货,但一开始也效果不佳。
支瑶正和村民一起运送黄瓜
“这么大的产量,安顺本地消化不了,只能往省外推。”他回忆说,那段时间常去广东等地,凌晨三四点就守在市场档口,拿着黄瓜挨个向老板推荐,屡遭拒绝也没放弃。凭着这股韧劲,他一步步打开市场,如今蔬菜已远销广东、湖南、上海、福建、四川等地,这些市场都是他硬生生跑出来的。
有人不解:“一个大学生,为啥要回乡种菜?”支瑶说,自己小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他深知这种滋味,他想创造更多岗位,让村民能够留在家门口工作。
目前,他的基地每天用工量达200余人,一年仅务工工资支出就超百万元。支瑶坚持当天结算工钱,给村民们吃下了“定心丸”。
65岁的村民王兴娥算起了“收益账”:“我家5亩地流转给基地,一年有4000多元租金;在基地务工,平均每天能挣150元,这半年就赚了一万二,比自己种庄稼强多了!”
支瑶告诉记者,黄瓜采收之后,他接下来会种植无筋豆,不让土地闲置,也让村民一年四季都有活干。
村民正在分拣黄瓜
支瑶的创业路,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普定县就业局特别关心我们,常来宣传政策、开展培训、指导种植,帮了大忙。我也常通过他们组织的活动,学习蔬菜种植技术。”他说,这些政策支持为他解决了技术等后顾之忧,让他的创业之路走得更稳。
据悉,为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高质量就业创业,普定县就业局落实“五个鼓励”政策,通过就业创业实训营、专场招聘会、创业扶持等举措,为青年铺路搭桥。截至目前,已帮助数百名青年实现就业创业梦,涌现出不少像支瑶这样的返乡创业典型。
下一步,普定县将深化与高校、企业的合作,开发更多新兴职业岗位,同时加大创业扶持政策宣传力度,让青年敢创业、能创业、创成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强
编辑 龙海若
二审 范力
三审 聂娜
信康配资-信康配资官网-在线炒股配资平台-互联网龙头股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