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青岛西海岸新区星光岛码头,“青旅奥帆号”高速客船犁开海面,正式起航。
船身印着的“半岛1号”统一标识醒目——这个由青岛、烟台、威海、日照四城于29日同步启动“好客山东·半岛1号”海上游品牌,正试图将山东3505公里海岸线上散落的“珍珠”,串联成一条流动的文旅经济带。
这场犹如“海上拼图”般的实践,有望将曾经“各吹各的号”的海域,用一条流动的黄金廊道串联成有机整体,实现山东海洋旅游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共振”的跨越。
从“资源孤岛”到“全域共振”
7月29日起航的“青旅奥帆号”,运行航线是由积米崖或星光岛码头出发,先后到达灵山岛、斋堂岛、琅琊台景区,返程时游客可选择陆上交通或乘船返回积米崖码头。
这是“好客山东·半岛1号”海上游产品首批开通的5条海上游航线之一。除了青岛外,还有烟台、威海、日照三个沿海城市,也分别推出海上游航线。
其中,烟台的“寻仙17号”由蓬长客港始发,经停长岛,终到旅顺,打造连通鲁辽的“黄渤海游”产品;“寻仙6号”由蓬长客港始发,串联砣矶岛、大钦岛、小钦岛、南隍城岛、北隍城岛,打造长岛跳岛游产品。威海的“威至港湾壹号”由威海港始发,串联日岛、刘公岛、悦海公园,打造威海滨海观光游产品。日照的“亚特兰号”由日照世帆赛基地码头始发,串联山海天旅游度假区一级渔港、桃花岛渔港、任家台渔港,打造日照滨海观光游产品。
“以前海上游是一颗颗珍珠,游客乘船只能去一个海岛玩,以后就是串珠成链了,乘坐一条船,就能游好几个岛,旅游体验更丰富了。”青岛海帆国际旅游公司负责人郭良这样形容“好客山东·半岛1号”海上游产品。
这番变化的背后,是山东打破资源孤岛、提升整体吸引力的决心。
我国海洋旅游市场近年来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但整体仍存在资源开发分散、产品同质化、区域联动不足等问题。
山东各沿海城市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因长期分散运营,多为短途单点游,也未能实现资源有效整合,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影响力。游客在山东体验海上旅游,往往只能在单一城市的有限海域游览,无法实现跨区域的连贯体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洋旅游的发展潜力。
“半岛1号”的破局之道,始于一套精密的“1+N”顶层设计。
“1”即着眼长远,用好社会资本,通过购买、自建或招引等方式打造邮轮,串联海上游“大环线”。目前,青岛旅游集团正设计打造“琴岛号”(暂定名)邮轮,预计2027年底投入运营;山东省港口集团也正对接海外市场寻找可租赁或购买的邮轮。
“N”即立足当前,策划布局多条中短途航线,形成“多点开花、多线串联、多面覆盖”的网状发展格局。拟于暑期率先开行首批跳岛游、近海游、湾区游航线。之后,逐步策划开行跨市游航线;同时进一步扩容提质,挖掘用好具备条件的船舶,统一优化航线布局、丰富旅游功能、规范标识系统,形成整体产品体系。
此次率先开航的5条航线中,青岛和烟台都推出了跳岛游产品。跳岛游作为一种创新的海上旅游模式,能够为游客带来在海岛间穿梭的独特体验。相较于南方成熟的跳岛游模式,北方海岛条件虽更为复杂,但巨大的市场潜力为“半岛1号”提供了舞台。
青岛的实践颇具代表性。灵山岛去年成功创建3A级景区后,与斋堂岛共同纳入“青旅奥帆号”航线。航线兼具岛上实地游览、海上立体观景,灵山岛火山地貌、斋堂岛徐福传说、琅琊台秦汉文化都通过“海上+陆上”“岛上+岛下”串联起来,是青岛首个滨海跳岛游产品。
“产品包含灵山岛、斋堂岛登岛游览,渔家特色午餐,岛上接驳交通及专业讲解服务,行程紧凑丰富。”青岛市文旅局资源开发处处长王青云介绍,为推出该线路,青岛文旅前期在基础设施上做了充分准备,以“文化厚度+景观独特性+体验性价比”三重优势填补青岛“海岛文化深度游”市场空白。
从“坐船看海”到“沉浸式体验”
在常规的海上游产品中,除了邮轮外,船只大都只是作为一个运输工具,带游客“坐船看海”。这场海上游的“体验革命”,还体现在了对船舶功能的重新定义。
威海市新打造的“威至港湾壹号”已成功纳入“好客山东·半岛1号”海上游首批产品,船长45米、船宽12米、客位319人。船内设计打破国内海上客运船舶的传统设计,采用歌剧院式的内部布局,游客不仅可以在船上进行中小型会议,还可以团建、甚至举行小型婚礼。在航行过程中,游客既可以在一楼大厅观看文艺演出或海洋、文旅等主题影像,还可以去四层甲板上的各种不同的打卡点打卡。
这种“船舶功能革命”,是“半岛1号”区别于传统海上游的竞争力。
在烟台“寻仙17”上,游船以“八仙过海游仙岛”为元素,设计“爱你鸥”原创品牌,打造儿童主题乐园、咖啡书屋、互动研学、餐饮购物等多功能场景;
青岛“青旅奥帆号”上,非遗手造、文创商品、特产食品等20余款文旅商品被遴选上船展销,为游客提供全方位购物体验。不定期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驻唱歌手等上船展演……
“船不再是简单的运输工具,而是文旅消费的延伸场景。”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黄潇婷分析,这种“船+”模式重构了产业价值链,使单客消费从单纯交通费拓展至“船票+体验+购物”的复合体系,推动从“运输工具”向“移动文旅平台”转型。
而“船+”模式的能量远不止于一条航线,岸上资源的深度联动更见功夫。目前,沿海4市已有近百家A级景区和82家星级饭店、旅游民宿推出的“船票+文旅”优惠措施。
其中,烟台的“东北客源策略”颇具启示。针对“寻仙17号”这条目前渤海湾唯一省际海上旅游航线,“半岛1号”首航期间,烟台推出船票优惠政策——黑吉辽三省市民凭“寻仙17”船票,可享受长岛景区门票全免优惠(限1.5万名);其他省市市民凭船票可享受长岛景区半价优惠(75元/人)。
这不是简单的优惠,而是通过航线撬动区域旅游循环的尝试。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跨业态捆绑,自然延伸“海上游—陆地游—住宿”的消费链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这也将反过来倒逼供给侧优化。
“比如景区、船舶、酒店必须提升服务标准以匹配新模式。同时,需求侧被激活,催生出面向银发族、研学等群体的定制化产品,有效扩大了市场基数。”黄潇婷说,若“船票+文旅”模式在全省成功复制,有望撬动百亿级消费规模,并为烟台葡萄酒庄、日照渔家乐等特色产业注入宝贵客流。
不过,在前述旅行公司负责人郭良看来,在分段运行中,如何克服北方海上游的季节性难题以及旅游产品是否足够吸引人,是实现海上游良性发展的关键。“所以说,无论是船上,还是海岛上,海上游的配套服务一定要跟得上。”他说。
从“航线串联”到“生态重构”
更深远的考验在于区域协同。
从“好客山东·半岛1号”的规划来看,最终是要“连段成线”打通沿海各市,构建“1+N”半岛海上游产品体系。
从分段运行到全域打通,是山东对沿海旅游资源整合升级的重要路径。这不仅是对自身丰富海洋资源的深度开发,也能够打破资源孤岛,实现沿海一体化开发。实质是以航线为纽带整合四市资源,构建大半岛旅游圈,避免同质化竞争,提升整体吸引力。
不过,在运行过程中,渤海湾冬季风浪较大,如何平衡旺季客流与淡季运营?跨市游航线能否实现“畅通无阻”?这些问题,都是“半岛1号”要直面的挑战。
前期分段运行可以测试市场+打磨产品,优先开通城市内短线,降低运营风险,积累客流数据,同时推动船舶改造、服务标准化,为跨市航线储备基础。后期全域串联,释放“线性经济”红利。
这种“1+N”的体系设计,既兼顾了眼前的市场需求,通过中短途航线让游客尽快体验到山东海洋旅游的魅力,又为长远发展预留了空间,以邮轮“大环线”提升山东海洋旅游的规模和档次,形成梯度发展、持续推进的良好态势。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也看好这一创新的海上游产品。“以往山东旅游多集中在陆地景观与文化古迹,而‘半岛1号’海上游产品开辟了全新的海洋旅游板块,极大地丰富了山东的旅游业态。它将沿海各市的旅游资源串联起来,打破了地域限制,不仅让游客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体验山东的海滨风光与海洋文化,还能延长游客在山东的停留时间,增加旅游消费,提升山东旅游的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助力山东向旅游强省迈进。”他说。
事实上,山东文旅的创新并非孤例。此前推出的“齐鲁1号”、“齐鲁之星”等多个创新业态产品,为“半岛1号”提供了逻辑范本。“车票即文旅优惠券”模式,串联起山东170多家4A级景区、340家酒店民宿。其巧妙之处在于,铁路沿线多个县级小站被激活为“珍珠链”,莱芜东的齐长城遗址、南仇的临淄足球博物馆,因列车停靠从“隐秘角落”变为“流量入口”。“车票+景区+酒店”优惠不断,近2万名游客享受打包优惠,带动近万家服务企业,形成促消费强大合力。
当“半岛1号”的航迹与“齐鲁1 号”的轨迹在地图上交织,一幅更宏大的图景渐趋清晰。
前者以海岸线为脉,激活海洋文旅资源;后者以铁路线为骨,串联内陆文化景点,两者共同构建起山东“陆海呼应”的全域旅游网。
这种“一张票串联全域”的模式,正在重塑“好客山东”的品牌内涵——它不再是静态的宣传语,而是可感知、可参与、可复购的动态消费生态,实现全省文旅资源的高效协同与价值最大化。
(大众新闻记者 刘笑笑 戴岳)
信康配资-信康配资官网-在线炒股配资平台-互联网龙头股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